热点阅读
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正文

武建鑫 蒲永平 | 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形塑世界一流学科——基于单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发布日期:2022-07-26    点击:[] 次

武建鑫 蒲永平 | 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形塑世界一流学科——基于单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摘要:不同于综合型大学的学科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独特的学术场域特征,如何依托行业特色形塑世界一流学科,这是当前“双一流”建设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以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矿业工程学科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分阶段+分层次”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全景式呈现案例大学一流学科的卓越历程,归纳案例大学所蕴含的世界一流学科的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适度推论,获得行业特色型大学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逻辑。研究表明,行业特色型大学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前提是确立“学科特色型”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面向行业产业链提供多元的服务和支持,以此来引领未来学术发展方向。构建结构合理的特色学科群落,通过构建以“应用研究”为引领的“学科群”,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良好的学科治理体系,助力整个学科生态系统健康有序发展。基于健康的学科组织结构,世界一流学科将成为一种自然生成的产物,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力及其全球声誉,还能够为行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演进特征;基本逻辑

01

问题提出

如果不去特别强调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原先隶属部门,那么,行业特色型大学主要指具有显著行业背景、学科特色较为明显,且长期服务于行业生产实践需要的高等院校。尽管这一大学类型在客观上并不具备严格分类体系的逻辑特征,但它在同类高校办学者集体倡议的基础上,经由学术界的广泛交流和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学者们普遍认可,且具有中国特色话语特征的大学群体称谓。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坚实力量,行业特色型大学不论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行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服务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自身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也获得了快速的提升,一些领域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比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如今,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来看,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有9所,占比21.42%,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有71所,占比74.73%。

自“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以来,被列入建设范畴的行业特色型大学相继颁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同时,一些学科水平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也开启了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从现有学科建设实践来看,这些高校均以“学科群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并显示出以下特点:总体规划注重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学科前沿领域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一流学科建设以优势学科及其院系为核心,在资源分配和制度供给方面忽视了相关支撑学科的发展;具体措施强调多主体协调配合,但尤其注重科研建设。可以说,当前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追赶超越举措都是在未知而先行的情况下,试图凭借以往办学经验的老路上完成新的伟大目标。事实上,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既不等同于优势学科建设,也非主要依靠科研建设。面向未来时代学科发展,办学者应当超越对单一学科的考察,将建设目标转向整个学科系统,从行业产业、治理主体、学科结构、制度规范等层面考察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

根据已有文献可知,有关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以来这段时间,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具备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但仍需开拓创新,采取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建设举措。比如,段鹏和王德平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学科建设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尚丽丽以入选“双一流”建设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例,从学科群视角分析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困境,并从组织、团队、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学科群优化路径。还有学者敏锐地扑捉到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发展契机,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校“新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主体,学科建设应呈现学术引领和实践应用方面的双重特性,寻求学科生成动力,维系学科发展方向,并最终实现"新学科"发展的价值目标。当然,广义上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典型大学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均衡发展、协同发展的学科发展模式与经验。与探寻学科建设策略的研究路径相反,有学者从学科成长角度出发,认为良好的学科生态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基本前提,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坚持可持续性、系统性和协同发展原则,构建互利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总的来看,相关研究还主要停留在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理念倡导、现象分析、经验借鉴层面,尚未意识到探索学科成长规律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行业特色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机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现有文献对此类大学学科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成长机理的研究却非常稀少。一方面,已有研究尚未认识到学科成长机理的命题的重要性,仍然处在学科建设层面从工作角度建言献策,比如凝练学科方向,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等。如果说不同学者所表述的观点有所差异的话,那也仅仅是措辞或角度上,而非学科发展规律和战略层面。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尚未认识到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成长的特殊性,常常将综合型大学的学科发展策略平行移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忽视了此类大学的特色及其声誉。令人欣喜的是,王亚杰教授曾对行业特色型大学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用学科特色型大学来替代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称谓,并论证了学科特色型大学在国际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在特色领域形成了世界一流学科。然而,这一论证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在“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缺乏这类标杆大学的学科发展经验指导。因此,本研究需要国际范围内选择典型大学优势学科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建构适宜的分析框架和观测维度,试图探索行业特色型大学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逻辑。

02

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不同于综合型大学的学科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独特的学术场域特征,即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优势学科群在所有学科中“鹤立鸡群”,其他学科则相形见绌,经常面临被裁撤的境遇。这似乎意味着按照既有的学科等级配置资源更能保证优势学科的发展,然而,仅盯着优势学科势必会忽视整个学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积极回应外部行业产业变化,关注整个学科系统对优势学科的支撑力,以及大学理念与制度的引领能力。为了更进一步描述其内在规律,本研究采用单案例的探索性研究,在既定分析框架的指导下,结构式呈现案例大学一流学科的卓越历程,归纳案例大学蕴含的世界一流学科的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适度推论,获得行业特色型大学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逻辑。

(一)分析框架 何谓形塑?这是本研究的重要概念,它既不同于形成、生成,也不意味着建设、发展,而是在融合两者基础上选择的一种较为恰当的表达。所谓“形塑”,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实施定向塑造或培育,既体现了能动者强烈的主观愿望,又反映了按照规律行动的逻辑。行业特色型大学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表达主要反映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承认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逻辑,必经历史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久久为功,才能获得卓越成就;另一方面,强调大学学科的行动逻辑,学科发展离不开办学者、研究者、学术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关键时刻需要明确的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为学科发展赢得资源支持和声誉。目前对世界一流学科成长规律的探索还未旗帜鲜明地提出“形成逻辑”与“行动逻辑”的融合,且尚未形成支撑实证研究的系统分析框架。笔者长期关注该领域,秉承组织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建构了学科生态系统概念模型,并尝试从理论模型过渡到一种作为方法的可能,从学科个体、学科系统、大学理念与制度3个层面分析了多个案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卓越历程,获得了若干具有原生态特征的判断和规律。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笔者发现曾经的分析框架过于宏大,且各维度之间无法避免交叉分析的现象,有必要继续改进,比如目标学科个体的成长虽然融合了学科史分析,但过于简要,无法全面呈现学科成长的全貌和历史变迁脉络。鉴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样态的特殊性,本研究提出“分阶段+分层次”的分析框架,试图将学科成长过程与学术场域力量综合起来观测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规律。

1、学科成长史阶段划分

世界一流学科是在卓越的办学理念、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时俱进的组织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被历史创造、当下认定、未来追求的学术标签。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研究的侧重点应该是回溯大学学科史,特别是从案例大学学科成长的历史中探寻知识演进与组织创新的基本规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系统具有学科规模较小、主干学科数量偏少、学科聚集度较高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科群层面上揭示世界一流学科所需要的大学理念供给与制度结构。然而,历史性的分析也不是毫无章法地描述其全貌,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学科组织的诞生、规范化、发展、引领等阶段,以“结构史”的方式阐述各阶段的重点事件及其变化脉络,并总结较为鲜明的组织理念和办学举措。

2、观测学科场域的层次

不同于社会一般的学科概念,大学学科往往是一个学科点,是围绕具体某一所大学的理念与战略、组织与管理、知识与课程等三大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起来的学科组织。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除了反映上述要素之外,其学科发展还应充分体现面向行业、服务行业、依托行业的组织特征。因此,案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分析内容必然要贯穿行业发展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影响,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与治理,办学理念与战略,以及学科、专业、课程3个方面。

(1)外部环境与治理。主要涉及行业环境及其变化对案例大学学科发展的影响。行业特色学科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需要及时响应行业产业的实践诉求,比如人才培养规格、行业发展重点、技术创新瓶颈等方面。因此,行业特色型大学既需要构建高校、行业、政府、市场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治理体系,还需要依托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有利于学科生态机能充分体现的内部治理体系。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要积极吸纳行业产业的智慧和力量,以合作共享的方式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抑或特色学科的快速发展。

(2)办学理念与战略。主要涉及大学组织层面的发展理念、组织制度、战略调整等方面。创办世界一流学科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就需要适切的制度基础加以保障,即通过制定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具体来讲,包括教师聘用制度、学科组织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术评定制度等。就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其学科发展在追求卓越的历程中离不开独特的理念引领,特别是优势学科群建设,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制度,以及学术战略规划等举措。

(3)学科、专业与课程。学科主要是一般学科概念在学术建制层面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学科组织的基本形态和发展状况。课程既与学科有关,课程内容及其更新来源于学科的发展状况,又与专业相关,不同课程的有机组合形成专业。比较而言,学科、课程概念具有明显的原生性特征,而专业则是一个衍生性概念,一般在高等教育阶段存在,与课程直接相关,主要反映具体职业对学生素养能力的规格要求。可见,学科、专业、课程具有紧密而复杂的逻辑关系,三者一体化建设不仅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协同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一种特别的研究方法,与统计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不尽相同,最适于回答上述“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适用于无法控制的研究对象和事件,便于对某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事物的复杂演化过程。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公认的案例研究方法有3种:第一种属于建构主义研究范式,以罗伯特·殷(Robert Yin)为代表,认为案例事实是多元化的,因历史、地域、个人经验不同而不同,特别强调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的视角;第二种属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以凯瑟琳·文森哈特(Kathleen Eisenhardt)为代表,强调案例事实的客观实在性,主张基于案例事实归纳理论构念,建立构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整合性的理论框架,得出命题判断并与文献进行对话;第三种属于解释-现实主义研究范式,以潘善琳为代表,要求主客观共同构建知识,旨在寻求社会现实与主观构造的有效结合。结合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们采用凯瑟琳·文森哈特的案例研究理念和做法,基于单案例的探索性研究来建构整合性的理论框架,在适度推论的基础上回答行业特色型大学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逻辑。

2. 案例选择本研究选择以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CSM)的矿业工程学科为案例研究对象,理由如下:其一,CSM是一所世界知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主要致力于工程及应用科学研究,是世界上资源开发、开采及利用方面研究实力最强的机构之一,是一所典型的依托矿物与矿产行业的特色型大学。其二,CSM在全球矿业工程领域有着相当高的学术声誉,在近年来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矿业工程学科排名连续4年(2016—2019)位列全球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学科。其三,与矿业工程学科的全球声誉相比较而言,CSM其他被收录排名的学科则相对靠后,以至于整个学校的学术排名也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然而,这正是本案例的特殊性所在,综合实力并不占优势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如何逆势而上成就了世界一流学科?

3.资料来源本研究是否可行关键在于研究设计的合理性,但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则主要取决于学科史等相关资料的可获得性。我们有幸获得了两份重要的学术史材料,一份是《从洛矶山脉走向世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历史》(Rocky Mountainsto the World: A History of the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详述了矿业工程学科在整个大学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另一份是《金银之旅:科罗拉多矿业开采(1859—2009年)》(The Trail of Gold and Silver Mining in Colorado, 1859—2009),重点描述了科罗拉多州的矿产行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同时,我们还通过CSM官网、电子邮件、访谈等方式,获得了专门刊载有关CSM教育和研究文献的杂志《矿业杂志》(Mines Magazine)、战略规划、矿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以及CSM的年度报告等材料。

03

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矿业工程学科的卓越历程

行业特色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知识演进、组织创新,以及权力博弈的基础上形成的。CSM矿业工程学科已历经140年的演变,我们以学科发展的重要节点作为划分依据,重点关注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全景式观测矿业工程学科的成长历程。

(一)矿业工程学科的诞生阶段(1859—1910)作为一所声誉卓著的矿业类高校,CSM的成立与矿业工程学科的诞生几乎处在同一历史频谱上,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大约在1910年逐步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师资队伍、规范的课程结构、体系化的制度规范。这一时期的工程技术知识是零散的、操作性的、经验性的、面向实践的,是来自于生产实践的朴素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结果。

1. 积极响应区域行业发展,开展矿业工程教育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矿产开采成为美国普拉特河以西所有土地开发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活动。科罗拉多州于1859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10年之后)发现金矿,随即成为美国西部矿产开采人员的重要聚集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淘金者——希望以开采金银矿产成就致富梦想。然而,科罗拉多州的地表矿物毕竟有限,很快就遇到了开采技术的瓶颈,比如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尾矿中仍含有大量金属,但无法被现有技术有效提取。基于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乔治·兰德尔(George Randall)意识到在科罗拉多州建立一所采矿学校的重要价值,一方面用教育和文明来滋养这块荒野之地,另一方面通过采矿技术来开发这块土地的价值。

2. 面向采矿实践技术需求,及时开设新课程

当CSM的学科专业架构基本成型后,矿业工程学科在几任校长的努力下得到了快速的成长。19世纪80年代,采矿行业还处在发现矿产随即开采的阶段,对于训练有素的测验员有着较大的需求。鉴于此,CSM随即开设了测验课程,并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学校也经常被称为“测验学校”。在雷吉斯·乔韦内特(Regis Chauvenet)校长看来,当前采矿业的核心问题是矿物测定及其化验,采矿工程师必须具备化学和冶金知识,并掌握从矿石样品中测定是否存在金属的技能。为此,在实践中一方面加强了化学、冶金、采矿等方面的基础工程课程,另一方面于1910年建立了一栋能容纳16个熔炉的测验大楼。

(二)矿业工程学科的规范化阶段(1910—1953)同其他工程学科的诞生一样,矿业工程学科的诞生首先不是为了承担科学研究的智能,而是基于行业需求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工程师。到了20世纪初期,尽管矿业工程教育的规模还比较小,对矿物技术研究还缺乏认识,但随着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CSM在进一步规范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同时,加速了矿业技术“学科化”的力度。

1. 承担政府项目,拓展经费来源1919年,CSM申请并成为预备役军官训练团(ROTC)项目的实施单位,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矿业工程教育经费来源,也提升了矿业工程师的纪律和服从意识。鉴于CSM过去与军方的长期合作,CSM除了派遣ROTC学生参战,向军事分遣队提供工程培训外,还在实验工程中对军事工业进行研究和测试,并作为研究机构协助国家作战。可以说,此时的CSM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为整个矿产行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工程师,其矿业工程教育在全国矿物技术工程领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力。另外,二战后,CSM通过扩展专业领域、增加招生名额的方式承担了退伍军人的教育任务,进一步扩大了矿业工程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 培养目标转向“绅士型工程师”乔韦内特本人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矿业工程师应该具备运动员一样的体魄,要在平时的专业技能训练中加强体育锻炼。在乔韦内特担任校长期间,CSM已经在整个地区的体育事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同它的学术声誉一样。不同于乔韦内特的办学理念,新任校长维克特·C.奥尔德森(Victor C. Alderson)认为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不仅仅是一个“工匠”,还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他期望CSM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绅士型的工程师”(GentlemanEngineers),在具备满足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训练能力基础上,拥有较强的阅读、思考、观察、写作和交流能力。

3.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研究生教育继奥尔德森卸任之后,梅尔维尔·F.库尔伯(Melville F. Coolbaugh)校长在充分思考矿业工程类大学的服务面向后,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研究生教育。随即删减了矿业工程专业的部分选修课,取消了化学、土木、机械、电气等学位课程,仅保留采矿、冶金、地质工程3个学位课程。1953年,CSM设立了研究生院,旨在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推动矿业工程与基础科学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另外,CSM还成立了一个能够募集资金的基金会,专门用来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和教育。尽管基金会直到1946年才开始进行大量的资金运作活动,但它在CSM近20年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矿业工程学科的发展阶段(1953—2000)美国大学的工程学科基本上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完成了学科化的发展阶段,此后的趋势便是工程学科“科学化”,以便进一步提升工程学科的学术地位。如果学校自身的运行没有遇到阻碍的话,组织革新与发展的驱动力往往来自外部的压力。CSM于20世纪后半叶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外部审查,科罗拉多州高等教育委员会(CCHE)针对CSM矿业工程教育和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3种备选方案:其一是放弃博士研究生教育,专注于本科教育;其二是不做重大调整,继续保持课程质量和公正;其三是发展行业领导力,CSM有望成为美国领先的技术机构之一。经学校和CHEE反复论证和思考,最后一致赞成第三种方案,认为矿业类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暂时的,唯有第三种明确而远大的目标才值得州政府和学校一同努力。

1. 坚守行业特色,放弃学校更名计划鉴于CSM在教育、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迅速发展,以奥洛·E.乔德斯(Orlo E. Childs)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启动了学校更名计划,试图将CSM中的“学院”(College)改为“大学”(University)。在他们看来,作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矿业类大学,目前学校的名称对招生和科研合作存在严重的误导性,无法体现CSM在整个矿产行业中的学术地位。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CSM是矿业类学校一员,理应突出其学科特色和品牌,贸然更名被视为异端,这势必会给CSM百年积累的学术声誉和公认度带来破坏性影响。尽管此次更名在诸多压力下被放弃,但经过思考与争辩后的坚守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彻底打消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去行业化”的发展思潮,另一方面在全校层面统一了依托行业特色办学的理念认识。

2. 秉承“地球的管理员”理念,更新学科体系由于矿业工程教育和研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CSM往往通过增设学科和课程来满足不同时期的新需求,最终形成了以地质、化工、矿业、石油、环境、材料为主的学科布局结构。从盖伊·T.麦克布莱德(Guy T.McBride)校长主政以后,学校越来越强调“地球的管理员”(Stewardship ofthe Earth)概念,旨在以健康、绿色、共享的宗旨来改造整个学校的学术发展理念,将开发、开采、利用地球矿产转向维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变革也很好地体现在院系的发展层面,成立于1981年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直到1986年都保持着有限的发展速度,但在“地球的管理员”这一理念推行以来,该系于1998年成为学校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院系。

(四)矿业工程学科的引领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以来,作为世界矿物工业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参与者,CSM有理由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继续在地球、能源和环境相关领域的科学和工程方面扩大其影响力,为科罗拉多州、美国和全世界服务。20世纪初期,西奥多·比克特(Theodore Bickert)校长重新描绘了CSM的愿景,认为有必要继续保持传统的特色学科,通过扩大研究和教育的范围,以集体的力量实现世界一流。在他看来,CSM未来的工作核心就是工程全球化,强化公共政策问题的参与性,持续维护矿业传统的承诺。将“地球的管理员”纳入CSM发展使命有助于学校走上“实现工程师改善人类生活愿景的高速路”。具体来说,就是未来的矿业工程师需要具备地质、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背景,且能在地下建筑、挖掘、和隧道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而非仅仅完成一个采矿专业的本科学位。

1. 重塑工程教育理念许多工科院校在MIT提出“回归工程”的理念后,开始重新认识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一致认同跨学科、系统化、整合型的“大工程观”是未来工程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积极的响应者,CSM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重视工程教育研究,以工程教育中心为载体践行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Boyer)所提倡的发现、整合、应用和教学学术,旨在探索适合于当下和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二是实施“人文工程”项目,不同于以往遵循“STEAM”理念的工程发展观,人文工程属于在“ASTEM”新范式下的价值观引领工程的模式,它需要在社会正义、道德伦理的统筹下,面向实践、服务社会,以一种健康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善生活。

2. 推进空间资源研究和教育自1990年代以来,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一直是研究空间资源及其原位资源利用(space resources and in 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ISRU)的领先机构,并成为太空科学家和工程师、政府机构、航空航天公司、企业家、采矿和矿产行业、金融和法律专家以及决策者讨论与太空资源有关的所有主题的目的地。近年来,航天机构和私营部门对ISRU的兴趣日益浓厚,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通过在太空中提取材料和生产相关产品可以实现更廉价的投入,更灵活的运输、设施建设和生活支持。空间资源这一广泛的主题汇集了许多在矿山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领域,包括遥感、地质力学、采矿、材料、冶金、机器人技术、自动化、先进制造、电化学、太阳能和核能以及资源经济学。基于此,CSM已在太空资源中心启动了首个同类学科的研究生专业,旨在为对此新兴领域感兴趣的大学毕业生和专业人士提供的学位。

3.启动十年发展战略规划随着全球人口的飙升、人类对资源、能源和技术的迫切需求,CSM作为矿业类院校的领导者试图迎接当前的巨大挑战,于学校140周年校庆时发布了《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发展战略规划(2014—2024年)》。规划明确提出CSM仍将是一所小型的专注于工程和科学的研究型大学,未来的发展需要继续提升其教育和研究项目的领导力,全力打造一个能够积极迎接挑战,勇于担当使命,引领行业发展的未来大学形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发展目标:①制定一个综合经营计划,提升CSM的独特身份和品牌知名度;②建立基于学生中心的卓越、开放、多样的文化和社区;③建立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和企业孵化中心;④开发和支持校园基础设施,以配合CSM成为顶级工程和科学机构的愿望。每一个目标均有相应的战略支撑,非常详尽且具有可操作性,均指向150周年校庆时成为行业的引领者的宏伟愿景。如今,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矿业工程学科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学科,在学科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均有卓著的声誉。作为一所专注于科学和工程的公共研究型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可能会在全球声誉与区域贡献之间努力寻求恰当的平衡,但无论如何,其首要的战略仍然是坚守矿业学科特色,积极应对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地球、能源和环境对社会带来的挑战。

04

案例大学所蕴含的世界一流学科的演进特征

根据上述案例分析可知,行业特色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绝非朝夕之功就能促成,而是在历经百年的艰难探索、自我审视、卓越追求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史总体上可以分为学科生成阶段、规范化阶段、成长阶段、引领阶段,其治理结构、办学理念、专业与课程在不同成长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的行动。如表1所示。严格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且具有较强的历史情境性,但为了突出不同阶段学科发展的总体态势,表中所列出的内容只表示在特定阶段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或举措。

显然,上述内容还比较粗糙,很难在学理上准确回答行业特色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机理,但作为单案例的初步探索结果,仍然有助于归纳案例大学所蕴含的世界一流工程学科的历史演进特征。从表1的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成长与学校组织层面的变革高度一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术决策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灵敏度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业特色型大学往往选择“小而精”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以所在行业辐射的学科为主体的特色学科体系,以此来推进行业有关的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结构主义学派认为,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系统结构决定了学科成长与学校组织层面的变革高度一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有关学术决策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灵敏度。首先,行业特色型大学不是规划性的产物,而是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自主探索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学校类型。CSM在办学初期仅仅是一所技术性学校,但这并没有限制办学者持续改革与创新的动力,瞄准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课程的结构,将本科教育拓展至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适时改革工程教育模式,最终形成了自生自发的改革创新成长之路。其次,行业特色型大学几乎所有的战略举措都指向特色学科体系,不论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还是重塑工程教育发展理念,都指向最有利于特色学科的发展方向。CSM是以矿业工程学科体系为主体的学校,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放弃学校更名计划,提出“地球管理员”理念,实施空间资源计划,其目的在于优化学科系统结构,用最前沿的学术理念来占据学科制高点。第三,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相关学术决策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灵敏度。一致性主要取决于在学校发展目标的高度认同,以及学校组织层级的扁平化;外部灵敏度主要表现为学校发展的服务面向,时刻要把握行业产业的技术需求,进而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治理离不开行业、政府、市场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其目的在于有效推进学科发展的公益使命外部环境一直影响着案例大学治理主体及其结构的变化,新的治理主体的加入不仅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要求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承担其使命与责任。案例大学及其特色学科的形成起源于区域行业的发展,在成长过程中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资助,专业协会组织的质量监督,最终以行业、政府、企业、协会多方主体共同治理来引领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一方面,正是因为科罗拉多州的的矿产资源及技术需求,乔治·兰德尔才意识到建立一所采矿学校,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与政府合作,通过承担相关的政府项目来获取资源和制度的支持,以此来促进整个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及其学科治理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外部的压力,比如,CSM于20世纪后半叶迎来了两次行业协会的外部审查,他们结合当前矿产行业的发展态势,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学校未来发展的可能方案,即面向区域发展行业领导力。可以说,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下,CSM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历程再一次诠释了立足区域、面向行业、引领世界之间的契合性,及其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公益使命的重要价值。

(三)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治学理念及其战略支撑,其关键在于处理好行业特色与学科特色之间的关系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状况并非单纯取决于学科本身,还离不开大学组织层面的理念与制度保障。不同大学均基于自身办学历史和学科发展战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文化和科学价值,且因大学校长、时代背景、学科领域、制度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动态性、多元化的特征。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典型代表,CSM具有面向区域、立足行业、回应实践等特征,在办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及其战略安排。首先,CSM矿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建基于学校创办时的“行业基因”,即为了回应矿产资源开发的人才和技术需求,这一核心价值取向一直影响着学校后期的重大战略选择。其次,CSM的办学理念也受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性变迁的深刻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学校重大战略的选择,究竟是继续大力发展矿业工程学科体系,还是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第三,之所以能够坚守行业特色,没有将“学院”改为“大学”,再一次彰显了CSM大部分成员对“行业特色”的认同,对追求特色化、差异化、小而精办学理念的卓越追求。第四,行业特色曾经造就了诸如CSM这样别具风格的大学,但偏向行业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型大学”逐渐对产业变革和重大实践问题的反应越来越迟钝,势必要转向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特征的“学科特色型大学”。显然,世界一流学科离不开适切的办学理念,同时更加需要理念之后的学科布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唯有扎实做好日常工作,卓越才能水到渠成。

(四)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内涵指向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其关键在于形成有利于的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学科群落从狭义上理解,学科既指一个知识体系,又指一种学术制度,学科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科组织的知识生产能力;从广义上理解,学科是一个系统概念,由学科、专业、课程共同组成,学科建设理应推动其三位一体建设。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说,学科、专业与课程的调整与外部环境、办学理念的变迁紧密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围绕特色学科建立起来的组织,所有的学科、专业、课程都被统筹在特色学科的发展战略中。案例分析表明,CSM从开始设立矿业工程课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到逐步拓宽行业所涉专业,然后调整专业,建立以矿业工程为主的学科群,再到新时期设立跨学科课程,充分展示了世界一流学科的知识边界逐渐走向模糊,其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科学研究从满足时代需求到前瞻性布局的发展趋势。可以说,CSM矿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源于专业教育,但随着行业对人才素养要求的日益提高,专业建设对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指向高水平的师资及其科学研究。从这一发展态势来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不仅仅是以知识创新为主的学科建设,而是指向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当然,一体化建设并不是简单拼凑的结果,其中存在着互动生长的关系,课程内容来自于学科,专业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学科通过课程的组合来影响专业。鉴于此,一流学科的建设应该重视学科系统,推动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

05

行业特色型大学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逻辑

尽管本研究还未能充分阐释行业特色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生成机理,上述结论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当前或未来的学术发展并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学科史的重要性就在于鉴往开来、启迪智慧。通过以上对CSM矿业工程学科卓越历程的阶段性分析,以及案例大学所蕴含的世界一流工程学科演进特征的适度归纳,我们可以初步判断,CSM矿业工程学科不仅阐释了什么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一流学科,如何处理行业特色与学科特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回应矿业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行业特色型大学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前提是确立“学科特色型”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面向行业产业链提供多元的服务和支持,以此来引领未来学术发展方向。构建结构合理的特色学科群落,通过构建以“应用研究”为引领的“学科群”,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良好的学科治理体系,助力整个学科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健康的学科组织结构,世界一流学科将成为一种自然生成的结果,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力及其全球声誉,还能够为行业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办学理念:从“行业特色型”转向“学科特色型”可能是一种必然选择案例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行业特色大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再固守行业技术逻辑,而是转向学科学术逻辑,大力提升矿业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即便在地球资源的迅速衰减,矿产行业不再景气的大环境下,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CSM却因为工程技术、地球科学、地质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群的强劲学术竞争力和行业服务能力获得高度评价。案例分析表明,行业变化瞬息万千,学科发展却是永恒的、相对稳定的,当一个行业不再景气或消亡时,我们的大学该如何彰显特色,该如何追求卓越?这是当前中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行业特色型”转向“学科特色型”,不仅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提质增效的时代要求,也是如何依托学科系统结构的再造来形塑世界一流学科的内在逻辑。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王亚杰也曾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称谓提出质疑,并论证了学科特色型大学的合理性。一方面,学科特色型大学需要依托优势学科形成学科群,在避免盲目扩张的情况下,逐步做强优势学科,如此方可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科特色型大学的确立并非摆脱行业,而是针对行业需求回归学科本身的支撑,通过构建更为适切的学科体系,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来支撑行业的发展。

(二)学科结构:依托区域行业产业构建“应用研究”主导的“特色学科群落”学科群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一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行业长期致力于行业实践问题的研究,容易形成以“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为结构的学科群;另一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往往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应对各种复杂问题,以学科群整体的学术竞争力获得品牌声誉。案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起初的矿业工程、冶金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为主的学科体系,到后来以“地球的管理员”、“人文工程”等理念来统筹人文社科、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科群理念的时代变迁,以及应用研究在优化学科结构过程中的引领与整合作用。不同于综合型大学的学科群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行业底色,其学科群构建必然要面向实践,面向行业,面向应用,以应用研究为理念构建的学科群有两大优势:一是搭建了行业产业与学术创新之间的桥梁,以行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统领整个学术研究进程,进而提升学科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打破了学科群内学科个体线性排列的组织边界,为不同学科体系的教师合作、资源共享、交叉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三)动力机制:以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助力学科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具有较强的合法性,充分体现了知识生产从“学科中心”转向“问题导向”,人才培养从“专业培养”迈向“跨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案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不论是从发展理念,还是从教师聘任、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对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一,CSM提倡“地球、能源与环境”的融合生成理念,试图以跨学科研究主题的方式来统领整个矿业工程与技术的学科体系,以更多元的学科群构建措施来占据未来学术的制高点。其二,CSM遵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举措,在学校层面制定教师互聘系列制度,且在不同院系明确教师的管理即考核任务,以便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开展。其三,CSM开设了较多的跨学科专业和跨学科课程,比如先进能源系统、先进制造、地球化学、人文工程、水文科学与工程,旨在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应对复杂问题的人才。总的来说,CSM的跨学科行动充分体现了从理念到结构全方位、制度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群内部结构的适时调整也提供了反馈。当然,对于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工作来说,重要的不是提出跨学科行动的勇气和创新力,而是在既定管理体制下探寻破除学科壁垒的合理举措,在制度化的背景下将跨学科付诸实践。

(四)治理体系:形成以共同协商、民主决策、管理专业为特征的学术治理体系 良好的学术治理体系是世界一流学科学科在跨学科、实践型、创业型的学科系统环境卓越成长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治理体系、专业化管理、基层学术组织制度。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办学需求层面,学科治理一定程度上就是大学组织层面有关学术的重大决策,具有很高的契合性。CSM执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于董事会成员来源广泛,尤其是来自矿产行业的企业代表,他们在相关学术决策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包容性、民主性、协商性。重大决策能否预期实现目标并不取决于决策本身,而是取决于大学系统的专业化管理,决策是否得到了执行和转化。CSM是一所“小而精”的矿业学校,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和服务团队,比如,为了有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专门设置了技术转让办公室,且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原则:重视学术使命;为发明者和内外部合作伙伴提供方便,帮助合适的合作伙伴;确保公平的回报。在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层面,我们一般认为学术治理应当以“教师治学”而非“教授治学”,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激发年轻教师的活力。CSM在院系层面通过设立相关学科发展委员会的方式,积极吸纳年轻教师、学生、校友等相关利益群体,在,采取充分沟通的方式共同协商工程专业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发展等重大问题。在管理专业化方面,CSM有关教师、教学、科研的评价无不体现着发展的理念和精细化的管理,比如,学院对教师的绩效评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对教师的自我评估计划、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计划、教师改进计划。当然,这一制度结构绝非短期内能够达成,相反,需要学校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制度创新的道路上久久为功才能实现今日以共同协商、民主决策、管理专业为特征学术治理结构。

06

结 语

回应当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应结合行业产业变革实际,紧紧把握高等教育改革机遇,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区域贡献与全球声誉的有机统一。当前,世界范围内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种积极回应,“新工科”建设历经“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之后,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行动。对于(工科类)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办学者应紧扣国家发展需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将新工科作为统筹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改革工程,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促进传统工科与最新技术相融合,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更新工程学科生态体系,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更新传统工科专业内容,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实践,为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展望未来,研究者要重视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特殊性,扩大研究视野和案例选择范围,从办学实践当中进一步总结归纳学科建设经验。其一,放眼全球,从中国视角来观察世界范围内声名卓著的学科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比如瓦赫宁根大学的生命科学、瑞典农业大学的农林学科、以及东京医学齿科大学的口腔医学。其二,立足本土,从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案例中总结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其三,从理论的整合性视角出发,比较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方案之间的异同,尝试构建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在世界一流学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重庆高教研究》2021)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办公地址:学院行政办公楼409、425室

电话:0358-2274216           邮编:033001   

电子邮箱:xcb@llu.edu.cn

快速通道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宣传部网站
  •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