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史主要研究中国边疆和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与边疆治理有关的历史问题。近年来,中国边疆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但也要看到,中国边疆史研究中的一些观点还存在较大争议,既有的认识还不能圆满回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一些领域可以说还是研究盲区。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实现边疆地区稳定发展,妥善处理中国与邻邦的关系,要求我们抓住重点问题进一步深化边疆史研究,善于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
中国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谭其骧教授指出,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版图,可代表历史时期中国的基本范围。中原王朝和在中国基本范围活动的少数民族,都参加了中国历史疆域缔造的过程。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密切。这一看法为大多数学者所赞同。
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翻开历史地图可以看到,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合绘的版图很大,远远超过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版图,而且不同时期版图变动的幅度十分明显。这种情况说明,这些时期中国的历史疆域尚未完全形成。比如,宋朝与辽、金等王朝大致互为“敌国”关系。不过,这个“敌国”关系反映的是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古代国家并无国家主权、国界等现代意义上的观念,而且“敌国”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也可能向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汉、唐等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并无明确区分边疆与邻邦并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而是主要通过推行以朝贡、封赏为基本内容的封贡制度,将自身的观念、制度、文化等传播到华夏地区以外的区域,企望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文化圈。元朝则对南部边疆与邻邦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策。在云南行省辖地,元朝普遍设置统治机构并推行土官制度,征收赋税、推行儒学教育;对安南、缅国、占城等实际上是邻邦的藩属政权,则实行派遣达鲁花赤(掌印官)、按期纳质朝贡、君王定期入觐等制度。这说明,元朝在新的高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对边疆与邻邦实行不同的治策,以制度的形式肯定了宋代以来中国历史疆域趋向形成的事实,原先的“敌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清朝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将在边疆、邻邦采用不同治策的做法发展到更高水平。中原王朝经营边疆与应对邻邦的方略,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中蕴含着历朝治理边疆的宝贵经验,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
研究中国边疆史,需要关注地缘政治问题。地缘政治是指与地理因素相关的政治问题。中国古代对地缘政治早有认识,并形成了一些相关思想与策略。中国的历史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巩固,关键是中原王朝较好处理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全国统一的机制,把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由原先微弱的影响发展为实际上的有效统治。中原王朝地缘政治观的特点,是重视人文因素、文化传统的作用,相对忽视海洋等地理因素,并受到注重天人关系、强调等级制度、以文化分尊卑等观念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边疆地缘政治观,中原王朝形成了以下治边方略:“守在四夷”的方略,对蛮夷施行德治、教化的方略,通过封贡制度对外施用文化软实力的方略。对于这些治边方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博弈的参与者、利益得失、策略、信息四个要素中,策略是核心,直接关系到博弈的胜负。在边疆治理中,中原王朝逐渐形成博弈谋胜的方略,大致包括注重长远和全局的方略、善于造势和用势的方略等。中原王朝往往以农业文明为固守基点,以华夏之地安定繁荣、避免周边势力侵扰为宗旨,表现出企望和平、退让保守的倾向。中原王朝幅员广阔、情况复杂,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形成了“先事华夏而后夷狄”“重根干轻枝叶”的原则。在边疆事务中,中原王朝在信息获取、情况反馈与用兵效率等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扬长避短、避免争一时之短长,通常被统治者奉为治边的圭臬。但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理中善于用势,若形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就能果断决策、大胆出击,辅以可以调动的雄厚资源,最终获得胜利。中国边疆史的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大的探讨空间,亟待我们研究和总结。另外,目前我们研究中国边疆史,比较重视探讨事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较少关注人物的思想观念与行事动机。进一步深化中国边疆史研究,需要认真探讨后者,这样不仅可以让历史人物走到前台,让展现的历史更加生动鲜活,也有助于了解历史事件、制度的源起及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