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阅读
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正文

把握共享发展要义的三个维度

发布日期:2017-02-19    点击:[] 次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人民群众向往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亦倡导之、实践之。可见,共享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同心圆的价值纽带。共享发展内涵深刻,其要义当从三个维度来把握。

  共享发展是推动发展惠民的有感发展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饱受欺凌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写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同时也使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格外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迅速提升、人民收入稳步增加的同时,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民众有“被增长”之感。社会转型时期,贫富悬殊的加大让人有失落感,社会矛盾的积累让人有焦虑感,食品安全的破坏让人有危机感,生态环境的污染让人有恐慌感,社会压力的增长让人有负荷感,诸如此类的“负感”,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于部分社会成员来说成了“无感增长”甚至是“负感增长”,如果任其发展,无疑将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共识的达成。

  党中央高瞻远瞩、明察秋毫,适时转变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共享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变“无感增长”为“有感发展”,变“负感增长”为“正感增长”。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突出人民在共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全面小康成为全体人民的小康,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在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突出重点,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对于在发展中还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地区、人群给予更多更为精准的关怀。目前,我国改革的成果还没有很好地惠及几千万贫困人口,在提高这部分人的获得感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以共享发展为目标,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帮助后发地区加快发展,才能实现“有感发展”。

  共享发展是提升发展水准的有质发展

  共享发展,顾名思义,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前提,没有发展,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这种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要言之,没有“有质发展”就不会有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多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却在“蛋糕”的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因此,如何在确保“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化解分配领域的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差距,已迫在眉睫。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确保发展惠及不同阶层、区域和城乡居民,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时比2010年翻一番;另一方面,要把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确保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平衡性,通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制度安排,通过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确保所有群体、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是永葆发展后劲的有效发展

  共享发展,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又要注重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质量指标,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毕其功于一时、一地、一役。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迈进,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或城市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受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等非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单纯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从而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在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告别过于重视GDP的单向度发展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另一方面,重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有污染的GDP。坚持生态为先,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与环境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既有经济增长又有碧水蓝天。唯有如此,发展才会有效,才能共享。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办公地址:学院行政办公楼409、425室

电话:0358-3389017           邮编:033001   

电子邮箱:xcb@llu.edu.cn

快速通道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宣传部网站
  •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