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以玉作比青年,对青年寄予厚望。古人常将君子比作美玉,管仲曾将玉的美好品质归纳为五德:“润泽宽厚,仁也;表里一致,义也;音舒声运,智也;硬折不挠,勇也;白净无瑕,德也。”玉之五德,正是当代青年敦品励行、修身养性的基本法则。
修好“仁”德,处理好善与恶的关系。润泽宽厚,此乃美玉之仁。“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看作最高道德准则,以互存、互助、互爱之心,求得“爱人”二字;孟子又将其提升到仁政层面,描绘了一幅利民、富民、保民、爱民的理想图景。当下的“陌生人社会”,以善为美的仁德却被蒙上了一层阴翳,不仅“扶与不扶”“帮与不帮”“救与不救”成为了很多人心头的疑虑,甚至是非曲直、美丑善恶都有了讨价还价的空间。青年人修好“仁”德,就要找回“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传统美德,守护那些最朴素的常识,明是非,清方向,对良知抱以温情和敬意,把明辨善恶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做一个崇德向善的人。
修好“义”德,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表里一致,此乃美玉之义。在对待“义”与“利”的态度上,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正反两面强调君子不能见利忘义。然而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中,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有人将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为“钱途”。青年人修好“义”德,就要处理好物质利益与道德价值、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功利效用与志向动机的关系,时刻在眼前摆放一方“克制利欲,恪守道义”的“惊堂木”,始终坚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原则,守住内心的坦然与平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修好“智”德,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音舒声运,此乃美玉之智。只有底气十足,才能“其声舒扬”,而在古人看来,这份底气来源于知行合一的深刻体验。“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是古人对“智”的深刻认知。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只有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温度、检验知识的精度、拓展知识的深度,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得到升华与回归,才能真切体会“深水区”的骨头之硬、改革之难、创新之可贵,才能真正读懂中国这本厚薄不均、冷暖不匀的大书,才能在洗去戾气的过程中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与创新思维,把握住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达到知行合一、知行相长的境界。
修好“勇”德,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硬折不挠,此乃美玉之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勉励青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青年人对人生往往有无限美好的憧憬,却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创业项目的二维码布满了没人理睬的无可奈何,“北漂”“蚁族”“蜗居”刻录着背井离乡的奋斗艰辛,加班族的疲惫身影陪伴着大城市小街巷里的“拉兹之歌”……但“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青年人修好“勇”德,就是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克服浮躁之气、避免急功近利,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如玉一般坚韧顽强,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闭上眼来坚持,沉下心来笃定,挺起胸来自信。
修好“洁”德,处理好廉与贪的关系。白净无瑕,此乃美玉之洁。古今中外,社会从不缺少诱惑,美色金钱,稍有不慎,它们就会侵入肌体,腐蚀心灵。“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如何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的“围猎”下守身如玉,这是广大青年必须加强的一门“必修课”。青年人修好“洁”德,关键在于做到“洁身自好”,必须懂得“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做到“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多省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凭什么”,用初心不改祛除“权力幻觉”,扫开铜臭脂粉味,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在热运行中不忘冷思考,在急行军中不忘踱方步,修炼出“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把“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诺言擦得更加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