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阅读
思政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建设 >> 正文

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6-05-03    点击:[] 次

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及其继承者,正是将“发展”作为其理论和思想的主题与核心,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成功地破解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世纪难题,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发展”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眼光和哲人的睿智,敏锐地意识到“发展”这个中国在20世纪末期面临的世纪性机遇。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发展”。尽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任务相当繁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会使“经济发展”单兵突进,但是,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念从一开始就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它是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所面临挑战与机遇的积极回应,它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彻底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也开始反思仅仅以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伟大变革,“中国因素”无处不在,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无论是惊叹“中国经济奇迹”,还是鼓吹“中国威胁论”者,都期望能够探寻成就这一奇迹的“中国发展之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及其继承者,正是将“发展”作为其理论和思想的主题与核心,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成功地破解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世纪难题,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发展”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值此邓小平同志逝世10周年之际,回顾这一不寻常的历程,将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

   “发展”———当代中国的世纪难题

   当共和国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摆脱出来以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百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世纪难题,又一次展现在国人面前。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眼光和哲人的睿智,敏锐地意识到“发展”这个中国在20世纪末期面临的世纪性机遇。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全球视野,首先是着眼于解决当下的中国问题。他多次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由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机遇以及全面发展等思想 。这些关于当代中国发展之道的精辟论断,为中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领着中国经济20余年惊人的高速增长,而亿万民众所焕发出来的创造伟力、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都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名言:“发展是硬道理。”

   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未来之路将从此一帆风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我们在经济起飞的同时,面临的是全球化的挑战,各阶层利益与价值的分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日益不平衡,以及社会资源与财富分配的矛盾、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冲突等世纪难题。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正是在中国发展步入极为关键的历史性时刻,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都着力于继承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则进一步提出了统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精神,作为党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它既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吸取了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与历史经验;它既着力回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又清晰地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它是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所面临挑战与机遇的积极回应,它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彻底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也开始反思仅仅以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因发展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远未根本解决,而因发展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却已日益明显。传统思维和体制所遗留的矛盾正在克服之中,而思维和体制方面新旧更替、新旧交织、新旧不明所造成的矛盾则逐步加剧。在这些矛盾与问题中,有些是体制性和政策性的,诸如政企不分、城乡二元结构、政府公共职能缺位、社会管理低效等,它们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才能有效解决;而有些则是历史性和制约性的,诸如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文化积淀和社会结构等,它们只有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发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在解决“要不要发展”的问题的前提下,追求“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就成了最紧迫的问题;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进而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对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当代中国已经找到了发展之道,它不仅具有民族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

两个文明建设与“四位一体”

   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发展”。尽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任务相当繁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会使“经济发展”单兵突进,但是,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念从一开始就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势的人才。” 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也要致力于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既要强调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这一全面发展的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如何协调”等问题的关切。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指出:“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邓小平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三大所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将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这就是一个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要求的全面的奋斗目标,此后,十六大报告又详细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

   如何在人口的既定结构和发展趋势、资源的既定总量以及环境的承受能力等情况下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如何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检验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思想是否科学的准绳。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不可能重新走传统工业化和资本化的老路,因为传统工业化蕴含的工业主义逻辑,是以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流失和恶化为代价的畸形发展,而以单一的GDP增长为取向,必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甚至社会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其所体现的对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和资本化的扬弃,不仅是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党中央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基础上强调社会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对传统发展战略的反思与超越。

“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与文化,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江泽民同志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实质,这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论意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存,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矛盾和问题的真正解决,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把人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摆在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位置上,始终坚持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和分享。

   此外,对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住“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自己和平发展的道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并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中国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们相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观上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的发展理念、模式与道路,中国的经验和方法,将向世界再一次展现这个古老、智慧的文明古国的新风采。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办公地址:学院行政办公楼409、425室

电话:0358-3389017           邮编:033001   

电子邮箱:xcb@llu.edu.cn

快速通道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宣传部网站
  •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