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上讲台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树立领导好形象。大多普通学子基本无缘走近高级领导干部,而领导干部走上讲台,是同学生、下属、群众交流的一种好形式,既能够传达知识、政策、任务,又能展示领导知识、能力和才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领导干部像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那样对待学生,言行举止给予学生以尊重、信赖、理解、宽容,虚心接受学生的“挑刺”,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排忧解惑,让他们感受到“心”与“心”的交互,人与人的平等,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样,干学关系自然就近了,有助于树立“亲民”“亲学”形象。这对领导干部树立威信不无好处。
有利于促进领导学习。上课就要备课。备课就需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就需要系统整理某种知识,就需要深入思考某个问题,就需要精心准备时尚课件等。这个备课过程,就是一个促学过程。开会讲话容易,登台讲课难。由讲话到讲演,是一个语言能力的提升过程,通过多上讲台,领导干部就可能成为演说家了。西方国家领导人下野后就有许多都丢掉架子,到大学任教,而一旦多多地登上大学讲台,就无形中增加一种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紧迫压力。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这方面的压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会逼迫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改变能力恐慌,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智慧型领导。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领导干部有着丰富的理论修养、较高的站位、较好的政策解读能力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浅出地剖析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满足学生的理论需求和发展需要;课堂上,按照学生喜欢听、容易懂的方式深入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风趣新颖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课中,积极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实现双向交流互动,增强授课的针对性。相比之下,比一般的政治课效果要好得多,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领导干部上讲台要破除思想障碍
从目前情况看,领导干部上讲台,还未普遍化、常态化,其症结在于还存在一些思想障碍。一是高傲心态驱使不愿登台。应该看到,讲话与讲课有着很大的不同。某些领导干部很是擅长讲话,也喜欢讲话,这个会上讲,那个会上讲,一天讲上两三次都乐此不疲。这是因为,讲话可以念着稿子最省力,可以居高临下打官腔,可以颐指气使耍威风。而到高校讲课,念稿子,学生要打瞌睡;打官腔,学生会嘘声一片;耍威风,学生会离场。这样一来,某些领导就不情愿到高校讲课了。实际上,领导干部放下架子、低下身段,以父母心、兄长情,像一名普通教师那样面对莘莘学子,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尊重、包容、开放的教学气氛,在春风化雨、娓娓道来的课题宣讲中,使广大高校学子收获学识点拨与思想启发,拉近青年学子与党和政府的距离,这是领导干部之幸。
二是畏难情绪阻挡害怕登台。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高校学子面对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理想与现实强烈反差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普遍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而且,“ 90后”大学生与年长者的代沟也比较突出。于是,某些领导干部便难于登台,担心讲不清楚,不仅事倍功半,还会有损自身形象,面上下不来,脸上挂不住。这实际上是回避矛盾的一种“鸵鸟”心态。“ 90后”大学生固然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但也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只要循循善诱、耐心开导,他们也同样会成为优秀。
三是胆怯意识作祟不敢登台。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敢登台,是出于胆不壮,有点怯场。脱稿讲,害怕走了嘴;讲大道理,害怕学生听不进;不讲大道理,害怕偏离方向;老生常谈,害怕学生反感;不讲常识,害怕没有效果;讲传统,害怕学生不愿听;讲新知识,又怕班门弄斧……于是,还是寻找理由选择不登台为好。这是对自己不自信。事实上,只要认真准备,精心备课,凭着自己长期历练,就不愁讲不好。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四是额外负担论阻碍登台。相当一些领导干部有一种潜意识,认为到高校授课,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是额外负担,可做可不做,可少做不多做。而且有些人还认为,做了不受欢迎,不仅无功倒有过,还是不做为好。这是对领导干部职责理解上的一种狭隘眼光。高校教育,大学生的成长,这是全党的责任,没有“旁观者”,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应将其担在肩上。
领导干部上讲台要传授真知识,解读真问题
毛泽东有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领导干部上讲台,不是图名声、不是求形式、不是为应付,更不是来做秀,而是要讲究“认真”二字,在“讲什么”和“怎样讲”上下真功夫,既要敢于登台,又要善于登台,拿真本事,传授真知识,解读真问题。
一是要认真选好题。登台前,一定要主动深入高校学生群体,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定讲课选题。讲课灵不灵,要看内容行不行;效果好不好,关键在讲稿。选题要像写文章一样,“龙头凤尾猪肚子”,里面的“货”要十分充足,材料要极为丰富。选题要学会“过磅”,掂其轻重。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典型材料,从司空见惯的纷纭世态中淘出真金,从凡焉不察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不和谐甚至荒谬。文章最忌百家衣,同样,选题最忌雷同化;写作就是“发现的才能”,到大学授课的选题也是如此。“窥人所未窥,察人所未察”,“取人所未谈之理,舍人所已谈之理”。
二是要精心备好课。如果肚子里缺“真货”,脑子里短“思路”,课是讲不好的。因此,事先备课十分重要。备课,离不开收集、选择材料。而收集、占有材料就要像一个贪婪的商人,有海量,来它个“拿来主义”,讲究竭泽而渔,淘干泽水,把所有的鱼都捕获净尽。当然,材料积累,全在平日“打点”、五官勤快。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材料的收集,要像“奸商”,“贪得无厌”;材料的占有,以十当一,以多为佳;材料的选择,要像“税吏”,“百般挑剔”。材料的使用,以一当十 ,以严为上。要精心设计授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论据如何选,包袱如何抖,互动如何搞,等等。另外,在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也要推陈出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是拿着现成的稿子照本宣科,还是胸有成竹地脱稿授课?是单方面一味地“填鸭”,还是留有充分时间进行现场互动?是使用讲官话、讲客套话的陈旧方式,还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贴近青年学生的“E时代”麻辣语言?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哪些领导干部具备真才实学。
三是要密切联系实际。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已经能够独立思考,有主见,不喜欢单纯的知识灌输,不愿听空泛的大道理,更愿意讲课者把理论与具体的改革实际、社会现象、生活问题、百姓的柴米油盐结合起来。只有让理论通俗化,让理论走进火热的生活中,走进大学生心里,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态度亲和、形式适合,理论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领导干部上讲台必须从实际出发,讲生活不回避矛盾,讲改革不回避失误,讲党好不回避腐败,讲现在不忘过去,讲制度不忘比较,这样才会获得认同感,才有亲和力。
四是要重法理善引导。高校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并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意识潮流冲击的特殊阶段。无论讲什么,都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就是传递正能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他们讲课,既要讲理想、讲情怀,更要讲法理、讲纪律、讲规则、讲约束。这有利于青年学生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有利于青年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使他们系好人生“第一个纽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是要讲艺术会浅出。领导干部上讲台,道理的“深入”是没得说的,但一定要讲艺术会“浅出”。使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乐于分享。讲艺术会浅出方面,还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他每每讲话都具有独特风格,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炼、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这对摒弃讲课中的假、空、长等不良风气,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提高授课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一定不能简单说教,要善用互联网语言进行主旨传播,用群众的语言解疑释惑、用讲故事的方式说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
领导干部上讲台要常态化、长效化
领导干部上讲台不是权宜之计,应该常态化、长效化。对此,应当通过建章立制,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授课进一步健全完善,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大力消除“一阵风就过”“应付应付得了”等消极心态,以此带动常态化、长效化。
当下看来,首先要建立领导干部轮流上讲台讲学制度。各地、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轮流承担上讲台授课任务。这要与高校协同,互相配合,选择好联系点,在高校密集的城市,由教育部门牵头,作出规划,确保每名领导干部一年至少到高校登上讲台一次,每座高校大学生每一学期至少听一次领导干部的授课。这在一二线城市应当说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这些城市党政部门主要领导要带头示范,同时要主动与高校建立密切联系,并做适当分工,使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能登台讲授。三线城市大学较少,当地主要领导更易于前去授课。
其次是建立领导干部讲学评价机制。每次课后,组织听课学生对上讲台授课的领导干部授课效果实事求是进行评估,并作反馈。受欢迎的,要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再接再厉;不那么受欢迎的,要找出教训,发现问题在何处,以利改进,使授课质量不断提高。
最后是建立领导干部讲学考核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讲学台账、档案,并将讲学情况作为衡量领导干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这一点很重要,对领导干部上讲台来说,是一项硬约束。当然,考核评价要由领导干部的上级、而不是同级考评,这样才能使他们更为重视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