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著名压力加工专家王一德院士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并为师生做精彩报告。党委书记闫保平,党委副书记田晓东,纪委书记张春有,党委委员、副院长卫英慧,副院长马向东,副院长高顺有与来自全校的500余名师生在综合教学楼B座101教室、103教室(视频直播)聆听报告。
王一德院士祖籍浙江杭州,中学时就读于杭州第二中学,中学时代的他意气风发,品学兼优。一九五六年高考时,轰轰烈烈的钢铁工业发展对中国影响很大。王一德意识到钢铁是国家的未来,于是他报考了北京钢铁学院,如愿以偿学习了钢铁专业。八年后,王一德研究生毕业,他放弃了条件更优越的城市与单位,毅然选择了山西太钢,从此与山西结缘,与太钢结缘。许多年来,王一德一直在太钢的生产科技一线,主要从事电工钢、不锈钢和轧钢工程科技工作。历任太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现任太钢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中第三个获院士殊荣的专家。天道酬勤,王一德院士先后获部省级二等奖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撰写论文60余篇,译著约300万字。先后被评为“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山西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经济风云人物”,2009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20日下午,学校为王一德院士举办兼职教授受聘仪式,王院士以“情系山西、结缘钢铁、一生无悔”为题做了精彩报告。他从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讲起,讲述了自己人生的两次重大选择及人生的几次沉浮起落,以此阐明自己献身祖国钢铁事业的志向与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谈到人生的感悟,他告诫在场师生,在成长经历中挫折越多,越要加倍付出,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荒废时间,虚度光阴;要坚持信念,不屈不挠地发展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困难。他勉励师生,人一定要有所追求,要追求自身价值。而人生价值就是国家社会对自己的需要度,是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度,并提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些关键技巧与方法。王院士指出,科研工作中团队精神至关重要,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交叉、融合、综合性特征,当今重要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团队合作成果,因此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团队集体,离不开国家的需要,离不开社会的培养。最后,他激励师生们,一定要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创新是科技的灵魂,培养创新能力,也要有一种敢于负责的精神。 王院士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对于自己当选院士,他认为这不是事业的终点,不是人生的句号,自己还要一如既往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多做贡献。党委书记闫保平为报告会做总结讲话。他说,王一德院士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从此我们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容量、新的高度、新的光彩,我们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快速发展有了更为强大的助力和更为坚实的支撑。今后,王一德院士每年都将抽时间到学校来讲学,还将在申报科研课题、指导青年教师、带动学术团队、引荐高端人才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大力帮助。最后,闫书记与大家一同对王一德院士加盟我校担任我校兼职教授表示热烈的祝贺。
报告会结束后,王院士接受了我校大学生记者的采访。
附:王一德简介
王一德,男,生于1938年12月31日,1961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1966年获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专业硕士学位。历任太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现任太钢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中第三个获院士殊荣的专家。
王一德院士先后承担了“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以铁水为主原料三步法冶炼不锈钢新流程”等课题,承担了以1549热连轧为中心包括冶炼、冷轧前后工序的不锈钢系统改造,以及不锈钢宽幅新冷轧、无缝钢管、精密带钢等工程项目,为推动太钢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企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带动了我国民族不锈钢工业跻身世界前列。
在电工钢领域,王一德院士承担新建和扩建国内第二个冷轧硅钢厂,以及100万吨硅钢冷连轧项目,自主开发了一整套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工艺技术;相继研制成功多种电工纯铁新材料,满足国防军工和重大工程需要,使太钢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工钢生产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工钢发展道路。
王一德院士在太钢工作的40多年间,为我国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该领域和山西省杰出的工程技术专家。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西省优秀专家,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不锈钢与耐热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先进不锈钢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名人协会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榜样公益基金第二届管委会副理事长。王一德院士先后获部省级二等奖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撰写论文60余篇,译著约300万字。先后被评为“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山西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经济风云人物”,2009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