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吕梁学院学习工作共32年。我的身上深深地烙着吕梁学院的印迹。在母校建校40周年之际,用我求学、工作的点滴经历,感谢老师的教导,感恩母校的培养。
一、师专学习受益终身
1981年11月21日,17岁的我独自一人,从早晨7点多乘座汾阳运输公司的客车,颠簸了一上午后,大约中午12点半后,来到了离石。在离石汽车站,学校杨军等人开着学校的小面包车热情地把我们新生接到了学校,进入了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尽管我很不情愿上吕梁师专,但那年的升学率包括中专技校仅4.5%,我是农村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父母亲已是很高兴了。
来到吕梁师专,我失望、同学们也很失望。从汽车站到学校的路,很长一段是在河滩中走的,路坑坑洼洼。眼前的学校就是建筑工地,大门是用大小不一的木板钉的临时简易木栅栏,校园前有一座正在施工的挂着草帘的毛坯三层教学楼、校园后有一个毛坯小食堂和一个热水房、在教学楼东边有一个“土茅厕”,这就是1981年11月吕梁师专的新校区,大家形象地把教学楼叫“草帘洞”。新校区有数学、化学、中文三个专业共3个班约120人。旧校区在吕梁地区进修校,有大二、大三的数学、中文专业共4个班。“草帘洞”的三楼是教室、三楼的中间单间住着几位青年教师;二楼西边的教室是男生宿舍、东边的教室是女生宿舍。入学第一天晚上,校长任元恩、系主任冯天才、班主任康志荣等领导、老师们到各个宿舍看望新生、嘘寒问暖。任元恩校长给大家解释了开学迟的原因,因为在离石后瓦村建新校址、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等原因,开工修楼较迟,但是为了我们这一届新生能赶在1981年秋季入学,学校领导和学校教学、后勤等各方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开学准备工作,从聘请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到准备教材,从订购床铺到准备灶房厨师,从购置课桌到修缮热水茶炉等等,新校区的一切工作真可谓是万事开头难,但是筹建中的吕梁师专新校区的建设者、开拓者们都有条不紊地拿下来啦,为的就是1981级的新生今天能够如期开学。大家看着任校长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面容、被风吹得有点干裂的嘴唇,听着任校长那热情洋溢、循循善诱的话语,同学的心灵被激起了层层波澜,那种远离父母、略微感有些失望的心理则转换为温暖、亲切,一颗摇摆不定的心像是吃了定心丸,大家心安思定、不再彷徨了。
宿舍教室取暖是火炉,生活污水只能倒在楼道中的大污水缸中,贺四清职工辛勤地每天用扁担挑着水桶倒污水。我们化学专业的6位女生与数学专业的7位女生共住在一间大教室中,住了一年。尽管是两个专业,但我们相处的亲如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食堂,没有餐厅,冬天把饭打上只能到宿舍吃,夏天许多男生们蹲在露天地上吃饭。在教学楼与食堂中间是枯萎的玉米杆和高高的杂草,同学们叫这里是“青纱帐”。在大学三年期间,我们三个班的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平整校园、植树、修建操场等劳动。吕梁师专老校区,现在是离石二中的办学地,校园内的参天大树有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第二年修建了第一座学生宿舍,秋天我们搬进了刚盖起的新的学生宿舍,虽然每个宿舍仅住8人,但由于潮湿,墙上、房顶常有水珠挂着,大家戏称我们由“草帘洞”搬到花果山的“水帘洞”。
我们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英语等课程,高等数学由康志荣老师代、无机化学由冯天才老师代、有机化学实验由刘聪健老师代。由于仅有教室,没有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才补的实验。班主任康志荣老师是当时从临汾师大调回来的教师,工作态度认真、敬业,工作经验丰富,与我们班的学生打成一片,一起上早操、一起劳动,晚自习几乎每天都到教室,并且他的学习备课更认真刻苦严谨,是我们大学生活真正的导师,直到现在我身上认真做事的态度,依然有康老师的影子。尽管教学条件简陋,但老师们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作业全批全改,经常到教室辅导我们。虽然办学条件简陋,但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内,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在生活、学习、课外活动等每一个环节都像父母一样关心着每位同学。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没有几个去过太原,学校领导为了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尽管经费困难重重,还是在1984年毕业之前组织三个专业的学生去了太原见习。看到了我们从小就向往的太原火车站、五一广场、动物园、晋祠公园。
河滩路上出入,草帘洞中入学,水帘洞中住宿,“青纱帐”中吃饭。让我们体会了,吕梁师专创办人的艰辛,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教育的情怀,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激发出向上的激情、学习的动力、奋斗的勇气。
恩师的教导和鼓励促使我不断进取,在吕梁师专上学期间,勤奋好学,刻苦专研,各门课程的成绩名列前茅,常以第一名出现。1984年7月留校工作,虽然工作忙,但是我坚持不断地学习,先后在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深造学习,并获得了山西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从而使自己学术水平逐步提高,教学和研究能力逐步地增强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和睦工作永生难忘
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研究,一年接着一年教书育人。1984年留校后,我从专科到硕士研究生,从实验员到教师,从班主任到系副主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在吕梁学院工作的29年间,先后系统地多次讲授《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环境化学》、《绿色化学》《食品分析》及相应实验课程等多门课程,指导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多次带领学生到乡下实习,送走了28届毕业学生。策划录制了分析化学实验录像41个,为老师实验教学、学生提前预习提供了永久的影像资料。先后发表教学研究和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课题1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3部,参与教育部研究课题1项,参与省级教改与科研项目多项,实用专利1项。是校级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的《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是我校第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为年青老师和系里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为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起到引领师范的作用。主持的《分析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多次受到省级和学校的奖励与表彰,荣获“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杰出知识女性”、吕梁地区“立功证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吕梁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我1992年评为讲师,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8年晋升教授。
扎扎实实做好化学系教学管理、学生考研等基础性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做贡献。2002年3月~2008年2月,任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化学系有化学教育和生物教育两个专科专业,一个化学本科专业,挂靠太原师范学院。我负责起草了本科化学专业培养方案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审核了其它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了各门课程的习题集和单元自测题,整理了历年考研试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为本科学生考研、专科学生专升本做了基础性的工作。本科学生的考研情况:2005年化学系招收的首届本科生40人,考研达线人数12人,考取9人,其中董红红名列山西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第一名、张媛媛名列山西大学化学专业第二名;郭雅娟、常钫芳分别名列山西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第一、二名。2007年在校生38人,考取研究生19人;2008年在校生38人中考取研究生19人;2009年在校生30人中考取研究生21人。专科生的升本情况:2004年化学教育专业23、24班专升本率达到60%,生物教育专业3、4班专升本率达到56%。自己为化学系学生考研率逐年上升、在全校名列前茅,为专科生专升本在全省名列前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欣慰。
兢兢业业组织高职评估和本科培养方案制定,为学校升本积极努力。在学校面临升本前提,必须首先要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而且必须是优秀。为了达到评估结论为优秀,从2006年初开始,我协助化学系主任刘新民做好各项工作。修订了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2005、2006、2007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化学系本科化学专业2004、2005、2006、2007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主持整理了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2005、2006、2007级的教学大纲、化学系本科化学专业2004、2005、2006、2007级的教学大纲。另外起草了相关的教学规范管理文件、实验室规范管理文件及实验人员的岗位职责等文件。2008年,学校通过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08年3月化学系与化工系合并为化学化工系,薛金辉任主任、张子峰任书记、我与王中慧任副主任,我分管本科教学工作。我从大局出发、带好头,协助化学化工系领导使两系教职工很快融合在一起。
2009年在升本工作中主持起草了化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报告,整理了教学大纲以及完成了其它升本工作任务。201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吕梁学院。我系化学专业成为首批设置6个本科专业之一。29年的工作中,不论是师专、高专还是吕梁学院,不管是系领导还是老师同事,大家不论高低,不讲价钱,工作互帮互助,困难共同克服处处充满着积极上进,团结谐和的气氛,使我永生难忘。
三、继续前行不负期望
2013年8月我调入山西财经大学,次年被聘任为山西财经大学教授。调入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为适应新的工作的要求,我也在转型中前进。2015年5月,申报成功了山西省科技厅的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资源型经济专业数据库建设”一项,为主持人。2015年3月我负责的“服务教考分离的自动组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被省教育厅列为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并于2017年结项。2018年4月该项目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特等奖”。该项目现已在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汾阳医学院等多所高校10余门课程中应用。开发的“自动组卷系统”于201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到现在,我离开母校吕梁学院一转眼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每年我都回去离石多次,每次我都会去吕梁学院,沿着湖边走一走,在校园里看一看,那里是我永远牵挂的地方,看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房是那样的亲切。2018年是母校建校40周年纪念,2019年母校还要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听到近年来母校转型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学校的学科建设令人瞩目,人才引进进展很快,校园文明创建工作被推荐为创建全国的文明校园先进学校......,作为校友的我,真心为母校感到高兴,感到骄傲,感到荣光。
祝愿我的母校沿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大道,不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作者简介:
范冬梅,女,1984年吕梁师专化学系毕业。现为山西财经大学教授。